由市委宣傳部會同市深改辦發起的“深化改革看廈門”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第三階段主題采訪繼續進行。昨日,由20多家中央、省駐廈媒體以及市屬媒體骨干新聞工作者組成的采訪團,在市委宣傳部的組織下深入海滄馬鑾灣片區、海滄大屏山、成功大道、五緣灣以及東榮社區等地實地采訪廈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情況和推進綠色交通體系建設情況,深切感受到了廈門生態文明建設之美。
大晴天冒出“雨水”
“海綿體”讓人贊嘆
盡管天氣赫赫炎炎,但記者們在海滄馬鑾灣片區采訪時卻似乎忘了烈日的炙烤——這里海綿城市的建設成果讓他們興奮不已,提問、記錄、拍攝、錄音……一個個都忙得不亦樂乎。
新景路是廈門建成的首條“海綿路”,昨日上午9時許,采訪團抵達新景路時,海滄區副區長廖凡剛剛在這里接待完一個來自青島市黃島區的海綿城市考察團。廖凡告訴采訪團記者,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一年多來,海滄區不斷先行先試,力求把試點區打造成“可示范、可借鑒、可推廣”的全國經驗,先后有80多個批次的國家部委、專家學者、外地城市考察團來海滄指導、考察、學習,顯示出對廈門海綿城市建設的認可。
“哧——”工作人員擰開海滄新陽醫院的綠化水龍頭,一股清澈的水瞬間從噴頭里噴灑而出,澆灌在綠地上,滋潤了飽受烈日烘烤的花草樹木,也給過往行人帶來了一絲清涼。令采訪團記者贊嘆的是,這些綠化灌溉用水竟然是雨水。大晴天,為什么會冒出“雨水”?記者們都很好奇。原來,這是新陽醫院“海綿體”在下雨天時,收集、凈化、儲存下來的雨水,從而實現了雨水在晴天的資源化利用。
要怎么保證建成的海綿體不會變成“臭海綿”?要怎么評價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要如何加強后期的管理維護?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們來到了海滄區的智慧海綿城市一體化管控平臺。盡管這個平臺的面積只有幾十平方米,可是記者們卻在這里花了最多的時間采訪,因為這個平臺的功能實在強大,是新聞報道的“好料”,讓記者們欲罷不能。管控平臺可以對全區66個監測點的水質、水位、水量、初期雨水、土壤下滲率、土壤重金屬含量等指標進行監測,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數據支撐,同時也可以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考核、評價指標。這在全國所有試點城市中是絕無僅有的。截至目前,管控平臺已經搜集到2萬多組數據。
社區公交上山
綠色交通令人歡喜
昨日下午,采訪團來到了成功大道梧村隧道,只見一盞盞LED燈,在隧道頂上組成一條延綿數公里的白色光帶,將隧道內照得亮堂堂的。采訪團記者從市公路局橋隧中心相關負責人那里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對11座隧道內的51000多盞熒光燈、金鹵燈、高壓鈉燈進行改造,統一更換為更為節能的LED燈。“換上LED節能燈后,隧道內亮度標準提高了,通行環境和舒適度提升了,能耗還降低了50%。據專家估算,改造后每年可省電1400多萬度,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000噸,節約標準煤約5600噸。”聽了負責人的介紹,有的記者禁不住伸出了大拇指。
在五緣灣的一處充電站,出租車駕駛員楊愛國熟練地將充電槍插在車頭的接口處,然后打開手機App,輕點幾下,車輛便開始充電了。汽車充電方便嗎,動力夠不夠,充一次電能開多遠?在休息室,楊愛國被采訪團的記者團團圍住,一個個問題讓他有點應接不暇。記者們都想從楊愛國那里了解純電動車的實際使用情況。“充一次電,能跑兩百多公里,一天是夠用了,費用六十多元。而雙燃料出租車加油加氣,一天得一百二十多塊錢……”個把鐘頭過去,采訪結束,楊愛國回到車上,這時,電已經充滿了。
“開通社區公交,真是件為群眾著想的大好事!要知道,這山我爬了二十多年,從山腳到家,要爬兩百多級臺階,刮風下雨日頭曬,真是受罪?,F在,坐著社區公交車,看著風景就上來了,提高了我的生活質量?。?rdquo;在狐尾山西北部的東榮社區,居民蔡阿伯一見到采訪團的記者就打開了話匣子,連連夸贊身邊的社區公交車。
蔡阿伯乘坐的社區公交線路是436路,2014年12月25日起投入運營。兩年來,已經成為海山路沿線多個社區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采訪團的記者了解到,2013年,廈門公交集團嘗試社區公交服務,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先后開通了9條線路,特別是2015年12月底開通的我市首條純電動社區公交線路439路(環五緣灣專線),真正實現了“綠色出行,生態社區”。
【相關】
“會呼吸”的廈門吸引眾人來取經
“深化改革看廈門”采訪團昨日參觀海綿城市建設,走訪交通指揮中心
采訪團在海滄采訪了解海綿城市的改造。記者 宗琴 攝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記者宗琴)“在綠化帶兩邊種上植物,中間挖一條溝,鋪上石子,防止水流帶走泥土的同時,水能滲下去,又能養植物,好棒!”昨日上 午,專程從青島來到廈門參觀海綿城市建設的一行人,頂著烈日聚在綠化帶旁邊看邊討論著,“會呼吸”的廈門吸引他們來此取經。
昨日,由廈 門市委宣傳部、市深改辦組織的“深化改革看廈門”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進入第三階段,來自中央、省駐廈主要新聞單位和廈門主要新聞單位的記者以“聚焦廈 門生態文明建設亮點”為主題,深入基層一線,用筆和鏡頭從不同角度全方位挖掘廈門在深化改革中摸索出的新經驗、新亮點。
值得一提的是,本報將于本月27日起推出“深化改革看廈門———聚焦廈門生態文明建設亮點”系列報道。
看海綿城市
和專家進行深入交談
昨日上午,采訪團來到海滄新陽醫院、海滄第二實驗小學等地了解廈門海綿城市建設工程的改造情況。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總面積35.4平方公里,建設目標要求實現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0%以上,徑流污染消減率不小于45%。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張劍鳴介紹,海綿城市改造主要從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三方面著手,在保留原有生態的基礎上進行修復,修復不了的再進行改造。這樣不僅因地制宜,還節省了成本,最終達到小雨不濕鞋、中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效果。
之后采訪團的記者同負責海綿城市的專家、技術人員進行深入交談,對廈門的海綿城市建設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訪交通指揮中心
對今后出行更放心
昨日下午,采訪團來到廈門市交通指揮中心。一走進交通指揮中心,就被眼前高科技的“中央控制廚房”所震撼,在這里能全方位地了解廈門市所有的公交、出租車的運行情況,及時反饋給控制臺。
在集中采訪中,經濟日報社廈門記者站的張健感慨地說:“今天了解了這些后,對今后的出行就更放心了。”
采訪團還走進成功大道隧道群等11座隧道照明燈改造工程以及清潔能源出租車等地,切實感受了廈門在深化改革中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的努力,挖掘出不少好經驗。